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学院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简介 > 讲师及助教 正文

孙斌杨

资料来源:      日期:2024年11月20日 17:52     浏览量:

孙斌杨,男,汉族,1992月4月生,安徽凤台人,中共党员。博士,讲师。2023年6月于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4年首批安徽省“科技副总”。

主要研究方向:矿山工程分布式光纤感测、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等。

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学概论》、《现代工程制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等;主讲研究生课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方法》等。

获得荣誉:第五届“校园十佳青年”、第六届“勤奋成才道德模范”。

科研工作:

(一)概述:主持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校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Natural Hazards等国内、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科研项目(5个代表性)

1.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煤层采动覆岩裂隙时空演化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2024.09˜2026.09,2024AH050363,负责人;

2.安徽理工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基于分布式感测的采动覆岩裂隙演化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2024.07˜2026.07,2024JBQN0005,负责人;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深部煤矿采掘空间岩层移动变形多参数响应规律及关键技术研究,2024.09˜2026.09,2023-MGDP-02,负责人;

4.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土石坝渗漏介质特性研究与融合注浆材料研制,2023.10˜2025.10,负责人;

5.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地质灾害多参数智能钻进探测一体化关键技术与装备,2023.10˜2025.04,202203a07020009,项目骨干.

(三)科研奖励(5个代表性)

1.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深井采动空间围岩应力场动态演化规律及工程应用研究,第15,2021年.

(四)著作和代表性学术论文(5个代表性)

1.孙斌杨,袁亮,张平松,等.巨厚砾岩下采场覆岩运移与离层演化的光-电感知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4,53(5):977-992.

2.张平松,孙斌杨,许时昂,等.煤系上覆地层移动变形钻孔多参数监测技术[J]. 煤炭学报,2022,47(8):2907-2922.

3.Sun Binyang,Zhang Pingsong,Fu Maoru.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ptic‑electric”monitoring method for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urrounding rock in stopes[J].Natural Hazards,2022,110(1):407-427.

4.Sun Binyang,Zhang Pingsong,Wu Rongxin,etal. Research on the overburden deformation and migration law in deep and extra thick coal seam mining[J].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21,190:104337.

5.孙斌杨,张平松.基于DFOS的采场围岩变形破坏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21,29(4):985-1001.

(五)专利软著(5个代表性)

1.发明专利,一种埋地管道周围土层介质赋存状态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ZL201911145231.0,2024年;

2.发明专利,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ZL202111006302.6,2024年;

3.发明专利,考虑承压水作用的智能加载式平面模型架测试装置, ZL202111006202.3,2024年;

4.发明专利,基于DFOS应变重构深部采场超前支承压力演化模型的方法, ZL202010874341.7,2022年;

5.发明专利,一种深埋燃气管道泄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ZL201910615940.4, 2021年.

科研条件:欢迎踏实、勤奋、上进、乐观、随和,对科研有追求,有责任心的同学加入我的课题组,我们一起携手共进!

联系方式:15551299966;邮箱:bysun_1993@163.com.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电话:0554-6668430

Copyright © 2022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