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学院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简介 > 教授 正文

鲁海峰

资料来源:      日期:2016年09月14日 10:32     浏览量:

鲁海峰,男,汉族,1982月1月生,安徽肥东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校地质学科方向带头人,校优秀教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涵盖地质灾害、矿井水害防治、岩石力学与工程以及地热地质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矿井水害防治与矿井水利用

矿井水害防治与水资源利用是矿山安全开采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该方向具有实用性特点,可为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以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以安徽两淮以及西部等受水害威胁严重煤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各含水层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采动影响下覆岩变形破坏规律、地下水渗流与流固耦合特征,评价煤炭开采水害危险性,研究疏水降压、注浆加固改造等治理技术,探究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方向二: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控

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控是矿山安全开采以及各类工程活动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可为矿产资源开发及各类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对象主要为高陡边坡、地基与基坑、煤层顶底板以及煤层瓦斯等,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边坡、地基、基坑、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以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探究失稳加固治理技术以及突出危险性预测技术等。

研究方向三: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地质评价

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地质保障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该方向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特点,主要响应国家深地工程战略,可为深部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地质依据。主要以地热水、深部煤层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地热资源赋存特征,探究深部煤层CO2的可压可封性等。

教学工作:本科生课程: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岩土学、地基与基础及煤矿地质学等;研究生课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方法(双语),地质工程学,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

获得荣誉:安徽省教学名师,校优秀教师

科研工作:

(一)概述:近5年主持国家深地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企业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完成“深部灰岩含水层疏降与注浆改造”等科技成果5项,在矿山水害防治中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1作者/通讯作者在Energy、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行业内主流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部以及出版学术专著和规划教材4部。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煤矿安全核心期刊青年专家。

(二)科研项目(5个代表性)

u1.深部煤层CO2高效存储利用与安全监测技术,深地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负责人,2025-2028

u2.西部干旱区煤能源基地减损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综合利用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负责人,2022-2026

u3.随机溶孔-裂隙网络地质建模及其渗透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2020-2024

u4.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出国境培训专项,科技部,2018

u 5.开采条件下层状结构煤层底板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负责人,2016-2019

(三)教学与科研奖励5个代表性)

1. 2024年,学科引领,行业担当:地质类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安理大实践,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24年,思政引领、五育融合、平台赋能的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

3.2022年,聚焦专业思政,融合学科-团队-平台要素,构建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2023年,深部高承压、低渗透灰岩含水层疏降开采技术与应用,绿色矿山科技进步二等奖

5.2018年,煤体结构对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影响的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著作和代表性学术论文(5个代表性):

1.溶孔-裂隙复合网络的随机生成及其数值网格化,地质科技通报, 2023

2. Deep learning interprets failure process of coal reservoir duringCO2-desorption by 3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Energy,2023.

3.采场底板层状结构关键层隔水性能力学分析,2020,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4.采煤工作面层状结构底板采动稳定及破坏深度的圆弧滑动解,2020,岩土力学

5.采动底板层状岩体应力分布规律及破坏深度研究,201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五)专利软著(5个代表性)

1.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水系提取方法,发明,已取得专利证书,中国, 20241231

2.一种基于数值模拟软件的煤层顶板“两带”高度探测方法,发明,已取得专利证书,中国, 20240816

3.一种低渗透性含水层群孔疏降多目标优化方法,发明,已取得专利证书,中国, 20231020

4.一种基于FLAC3D数值软件的巷道围岩热物理参数反演方法,发明,已取得专利证书,中国, 20231010

5.一种石灰岩矿石的氧化钙含量一体化快速检测装置,发明,已取得专利证书,俄罗斯发明专利, 20231017

科研条件:科研项目多,培养经费充足,欢迎有理想追求、有责任心、乐观努力的同学加入!

联系方式:0554-6631621;邮箱luhaifeng7571@126.com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电话:0554-6668430

Copyright © 2022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