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参加第十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
5月20-22日,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办的第十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大会围绕流域水循环、暴雨洪涝研究与应用;流域能量循环、气候变化研究与应用;流域碳循环、生态气象、环境气象研究与应用;流域气象探测、卫星遥感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共安排了13个大会特邀报告,55个分会场口头报告。我院水科学与工程系郝偌楠、许成成、郭凯旋三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我院师生出席大会
郭凯旋同学作报告(摄影:会务组供图)
郝偌楠老师在分会场作题为“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淮河流域径流过程预报”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也被评为大会优秀报告,阐述了采用SHAP方法解释不同模型输入因子对流量预报过程的影响,揭示流域内部降雨径流物理机理。
许成成老师在分会场作题为“GFDL-ESM2M气候模式下淮河流域气候演变趋势分析”的学术报告,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中RCP4.5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的GFDL-ESM2M模式数据集,针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四个强迫因子,分析流域气候演变的趋势。
硕士研究生郭凯旋在分会场作题为“淮河流域采煤塌陷区防洪作用研究”的学术报告,从采煤塌陷区的预测分析入手,通过ArcGIS统计和几何计算的方法,利用相关数据,分析采煤塌陷区蓄洪排涝能力,为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等50余家单位的8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期间,我院教师与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充分展示了安徽理工大学在流域气象领域的研究成果。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坚持和发扬在矿山水文地质学科的传统优势和优良作风,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为我国解决流域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等科学和技术问题贡献安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