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学院开展2015年博士组学术报告活动
11月10日以来,地球与环境学院开展了2015年博士组专题学术报告系列活动,共有地质和环境学科9位博士教师进行了学术报告,学院研究生及部分教师聆听了系列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 摄影:孙斌杨)
陈健博士作了题为《中国煤利用状况及相关环境地球化学问题》的报告,结合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重要性,阐述了煤中有害元素(As、F、Hg、Se等)带来的环境地球化学问题。范廷玉博士在题为《永春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结合完成的科研项目介绍了永春县环境质量现状,并对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方法及内容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减缓的措施进行阐述。鲁海峰博士在《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的报告中,结合潘三矿地温分布特征及地温区划和岩浆岩分布特征及侵入年代的确定,并通过数值模拟来有效解释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影响。武慧君博士结合《我国作物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磷素代谢效率研究》报告,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磷素在作物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的利用效率以期判断出具体环节的磷利用效率,针对具体途径提出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减少磷流失,保护环境。郭学涛博士在题为《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归趋》的报告中,以抗生素中的一种泰乐菌素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泰乐菌素在排放到环境中之后的具体转移途径及最后归处以期借助一定的手段阻止或者固定它,而不危害其他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崔红标博士作了题为《原位稳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报告,在介绍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基地研究,提出了土壤改良的一些措施,同时提出重金属污染区土壤功能转化的思想理念。张世文博士在题为《区域土壤质量评价与数字制图》的报告中,详细介绍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结合不同的区域土壤质量数字制图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在空间数字制图上的精度,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计算后的SQI和回归克里格法的预测效果。胡雄武博士作了题为《坑道掘进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的报告,以生产实例为依据提出研究坑道瞬变电磁的必要性,阐述了坑道瞬变电磁探测常规理论及解释方法,对超前探测技术进行改进、数据解释的算法优化及结果验证。黄艳辉博士在题为《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和评价烃源岩—以南海北部深水区为例》报告中,结合南海北部深水区研究价值及基本地质概况,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在研究区域中的39个油田和12个气田。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阐述其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利用,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反演的深水区烃源岩热成熟度预测新方法及技术体系。
所完成的博士学术讲座中,各位老师不仅向研究生们传授地质、环境学科相关领域前沿和研究成果,同时教导大家要具备严谨的科研工作态度,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和拼搏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