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学院首页 > 院务公开 正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计划”项目

资料来源:      日期:2014年11月05日 19:36     浏览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计划”项目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近年来,地球与环境学院各年级辅导员始终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院专业特色,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计划(简称育人计划),建立了以“暑期实践为龙头,以寒假社会实践、周末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结合专业、全面参与、深入社会 、深化教育”的志愿服务实践体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项目情况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计划包括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计划、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公益劳动计划三个子项目。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计划:依托学院大学生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队、地质科普志愿服务队、水资源科普志愿服务队,建立了以“暑期科普实践为龙头,以寒假科普实践、周末科普实践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结合专业、全面参与、深入社会、深化教育”的科普实践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校内外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同时号召广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投身科普宣传工作,用科普知识和热忱回报家乡父老。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接力计划:依托校外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和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采用“1+X+Y”模式,即1个站点+X支志愿者服务分队+Y名留守儿童的模式,由各班级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定期到志愿服务站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科普知识宣传、科技小制作、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辅导、品德教育以及兴趣爱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由另一支志愿服务分队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公益劳动计划:该计划包括大学生志愿帮扶学习困难同学计划和大学生志愿劳动计划。大学生志愿帮扶学习困难同学计划,根据《地球与环境学院获奖助学生公益劳动实施办法》,由学习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同学结成学习帮扶小组。依据学期课程安排确定帮扶的内容和时间,帮扶者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帮助被帮扶者解决在弱势学科中存在的学习问题,并帮助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志愿帮扶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帮扶方式。大学生志愿劳动计划,由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志愿负责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楼道及周边的卫生清理工作。

三、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效

(一)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计划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与环境学院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从1997年启动,每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在淮南市九龙岗镇、李郢孜实验学校,大通第三小学、国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科普志愿服务阵地化、社会化。近几年,联合淮南市国土资源局、淮南市环境保护局等单位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17年来,学院组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6000余人次,投入资金9万多元,组建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队、地质科普志愿服务队和水资源科普志愿服务队,通过科普报告会、展览、组织签名、发放宣传资料、播放音像资料等方式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学校、公园等开展地球科普宣传活动,向人们宣传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大气污染、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化以及测绘保障与服务等内容。,以提高公众对资源国情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团中央网站、安徽电视台、安徽教育网、淮南日报、淮南电视台、淮南新闻网,和淮河早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

(二)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接力计划

在整合前期关爱留守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学院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总队,各班级团支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分队,发挥辅导员的牵动作用,调动各班级团支部资源,形成合力;发挥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协调作用,明确各志愿服务队的服务期限。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

2014年3月26日,淮南市首个“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暨地球与环境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接力计划”在淮南市大通区第三小学正式启动。地球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侯辉、大通区第三小学校长戴英、学院各年级辅导员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仪式期间,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设立了留守儿童书柜,捐赠了第一批儿童图书。随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3-1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分队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开展了圆梦留守儿童行动,征集留守儿童“微心愿”,志愿者动员学院各班级团支部认领“微心愿”,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院2013级辅导员邵飞发出倡议“希望全院青年学子积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接力计划中来,尽己所能为留守儿童描绘一个多彩的童年。”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以“立足学院,服务社会,提高全体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积极推进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阵地化、品牌化”建设。人民网、《安徽日报》、网易、中安在线、安徽教育网、淮南新闻网,淮南电视台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其中,《安徽日报》以《安理大建留守娃服务站》为题报道我院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做法和经验,引起广泛反响。

(三)大学生公益劳动计划

为加强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2013年3月,学院各年级辅导员共同制定《地球与环境学院获奖助学生公益劳动办法》,实施大学生公益劳动计划,该计划包括大学生志愿帮扶学习困难同学计划和大学生志愿劳动计划。

大学生志愿帮扶学习困难同学计划。以班级为单位,由获得国家奖、助学金以及校级奖学金的优秀学生与困难同学结成学习帮扶小组。依据学期课程安排制定帮扶计划,帮扶者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帮助被帮扶者解决在弱势学科中存在的学习问题,并帮助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明确帮扶纪律,规定学习帮扶小组成员每周在课外时间一起学习至少三次,由组长做好考勤。加强监督考核,组长负责组织监督本小组的学习,对于帮扶效果显著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对于帮扶效果不明显的小组,小组成员要一起查找原因,共同商讨更好的学习帮扶方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项目实施以来,增强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学院学习氛围愈加浓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等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大学生志愿劳动计划。建立校内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由各班级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志愿负责学院宿舍楼、图书馆、实验楼楼道及周边的卫生清理工作。享受国家奖、助学金以及获得其他资助的学生每学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4小时(每月6小时)。参加公益劳动的学生一人一卡进行登记、考核,学生完成一次(或固定岗位)公益劳动后,由楼宇管理员进行考核、记载,每学期期末由辅导员负责对学生完成公益劳动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参加志愿劳动情况将作为今后学生申请学校资助的重要参考。

四、项目加强与改进的计划

(一)全面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计划”科学体系,加强志愿服务育人工作总体规划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把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纳入学院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完善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评奖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意外人身保险的全覆盖。

(二)积极创新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计划”工作模式,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科普基地、环保基地等志愿服务基地及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几个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力争实现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育人基地。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动力,努力打造“全员覆盖型”学生社会实践工程,实现志愿服务育人全员化、基地化、常态化、机制化。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电话:0554-6668430

Copyright © 2022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